[吉刚] 评奖杂谈
评奖杂谈
1995 第4期 - 科幻迷俱乐部
吉刚
在台湾学者吕应钟先生的鼎力资助下,’94科幻文艺奖揭晓了。
首先值得提出的,是荣获特等奖的《天火》。
王晋康的《天火》一文,将西方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就与东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,而且与当代中国的痛苦经历息息相关,这样,科幻小说的题材范围就大大拓宽下。科幻小说不仅仅只是描写发生在遥远的未来、遥远的星球上的人和事,而就发生在你的身边,看得见,摸得着。林天声那种近乎殉道者的探索精神,不仅催人泪下,而且激励人昂扬奋发,使人倍感亲切和鼓舞。《天火》不仅意境深邃、高远,而且文笔潇洒、隽逸,其言情沁人心脾,其写景豁人耳目,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。《天火》问鼎特等奖,当之无愧!
作为年轻一代科幻新秀的代表,何宏伟的《平行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:世上没有救世主,如果把“科学”作为图腾顶礼膜拜,也同样会窒息历史、扼杀生命、毁灭爱情――这真是惊世骇俗之言!星河的《朝圣》与《平行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从另一角度揭示了“真理”的虚伪性及人类盲目信仰“真理”的悲哀,发人深省。
袁英培的《丘比特的谬误》以情感的描绘见长,文章对生物遗传而引起的伦理悲剧,作了悲天悯人的呼号。伦理悲剧,被黑格尔誉为悲剧的最高形式。看来,袁英培先生已深得其中三昧。作为科幻小说作者群中的“坏小子”柳文扬,有着超凡的想象力。对我们来说,“四维空间”是无法感知的,但在《圣诞礼物》中,柳文扬把它活脱脱地想象了出来,带给我们一件匪夷所思的“礼物”――流逝的过去。孔斌的文章短小精悍,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注入大量内涵。在《智慧病毒》中,作者以沉痛的心情、凄婉的笔调,对破坏大自然的人类作了深刻的嘲讽。
绿杨的《鲁文基系列》刊载后,颇受读者好评。绿扬不是把科学知识作为故事的背景,而是揉和于情节发展之中,构成矛盾冲突,在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,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鲁文基教授的典型形象。
严安的《魔瓶星》构思奇谲,把四维空间存在的“克莱因瓶”比为魔瓶星,把“相对论”形象化了;裴晓庆的《失去记忆的人》赋予机器人以人类最珍贵的感情――爱;孙继华的《撞击》描写了以波粒二象性为表征的量子运动穿越地球的一场虚惊。这些作者,有的是广大读者熟悉的,有的是初次在我刊发表作品的新人,他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这也说明,《科幻世界》神奇的大门,向每一位作者敞开。
每次评奖,既令人欣喜,也令人遗憾。在94年度的创作中不乏佳作,如韩建国的《瞬间前后》、晶静的《盘古》、杨鹏的《变成狗的亿万富翁》等,这些作品没有获奖,一方面是名额有限,更主要的是这些作者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。我们希望他们能超越自我,更上一层楼。
1994年,是中国科幻小说硕果累累的一年,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者。我们欣喜地听到从天边已传来隐隐涛声,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三次高潮正在到来。